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第一章之二:第一站澎湖六燕鷗



澎湖屬於熱帶至亞熱帶海洋性氣候,而生物地理的分區則屬舊北區及東洋區的過渡地帶,在這二大生物地理區的交會地帶,孕育出多樣的鳥種。而且地處花綵列島的西側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東側,因此成為春、秋兩季遷移性候鳥南來北往的必經路線之一,許多遷移性水鳥及陸鳥都會利用澎湖各島歇腳,稍做休息或補充體力後,再南下渡冬或北上繁殖。澎湖各地的木麻黃林、銀合歡叢、農田、水庫、泥岸、岩岸和草生地等,提供了牠們繁殖、覓食、棲息和避冬的空間。


澎湖的生態環境大概可以分為水域和陸域二大類。水域又分為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由於澎湖境內地勢平坦,無高山可阻檔水氣,降雨量少,全島無溪流,因此淡水水域僅見於各水庫,如興仁水庫、東衛水庫及成功水庫等,常見的鳥類為紅冠水雞、小虒鳥鷿和翠鳥等。在海域經常可看到的有鷗科、軍艦鳥科和鰹鳥科的鳥類。至於鷸科、行鳥科、鷺科、雁鴨科等在淡水水域和岸邊的沼澤地或海邊的潮間帶都可以看到。如菜園濕地、青螺濕地、北海潮間帶及澎南一帶的海濱都是極佳的賞鳥據點。

在澎湖,這些鳥類以鷗科中的燕鷗類最為主要。其中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小燕鷗和鳳頭燕鷗是澎湖的夏候鳥,每年三至九月在澎湖繁殖,群集於各無人島上,其中貓嶼更多達萬隻,因此,澎湖的夏季到處輕鷗片片。

澎湖由於地勢平坦,一眼望去盡是黃草遍地,又無高大原始樹林,所以陸域鳥類相當稀少,常見的鳥除麻雀、小雲雀、白頭鶲、綠繡眼、紅鳩、珠頸鳩、八哥等留鳥外,就只能等每年春、秋候鳥過境期,一些以澎湖為中繼站的過境鳥了。

鳳頭燕鷗 Thalasseus bergii Greater Crested Tern 體長及展翅:L45 W127cm野外特徵:夏羽:嘴黃,腳黑色,頭頂至後頸黑色,後頭有羽冠。前額、頭、頸至胸以下大致為白色,背部鼠灰色。冬羽:大致似夏羽,但頭頂變白有黑色細紋。生態習性: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的沿岸、島嶼。基隆嶼早期有繁殖記錄(1858)。通常出現在海岸岩礁、河口地帶、港口。飛行時,振翅動作較其他小型燕鷗慢,並常發出嘶啞不連續的嘎聲。築巢於有草的旱地上,與紅燕鷗相似,每巢一卵。澎湖地區為不普遍夏候鳥,目前只知南鐵鉆嶼、頭巾嶼有100~200隻群集繁殖;此外,每年七月中旬以後,北海的毛司嶼會出現200~300隻,退潮時即遷移至活龍灘,其中大部份是亞成鳥。




玄燕鷗 Anous stolidus Brown Noddy體長及展翅:L39 W84cm  野外特徵:嘴、腳黑色,全身大致為暗黑褐色。額至前頭灰白色,頭頂至後頭淡紫灰色,下眼圈有白色細斑;飛行時,尾羽呈楔形;有時展開呈微凹形。生態習性:分布於全球熱帶海洋島嶼,為海洋性鳥類。在海洋上飛翔緩慢,以軟體動物、小魚和飄浮物為食。澎湖地區為局部普遍夏候鳥。貓嶼為最大棲息地與繁殖地;南鐵鉆嶼、頭巾嶼亦發現繁殖,但數量相當少。北海則偶爾發現數隻,未曾發現繁殖。棲息於海岸、岩壁,繁殖期約在3~8月份,大都直接產卵於陡峭岩壁的淺窪中,每巢一卵,呈淡乳白色,有棕色及灰色斑點散佈其上。




蒼燕鷗 Sterna sumatrana Black-naped Tern體長及展翅:L30 W61cm野外特徵:全身大致白色,嘴、腳黑色,過眼線延伸至後頭均為黑色。冬、夏羽無變化。幼鳥似成鳥但頭上黑色較淡,背面有黑褐色斑紋。生態習性:主要分布於熱帶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島嶼,在海上捕魚為食。澎湖地區為普遍夏候鳥,但族群數量不多。廣佈於澎湖南、北海無人島的岩礁上。常見小群停棲於沙上休息或佇立在較高的岩礁、岩壁上,俟機衝入水面捕魚。繁殖期為5-9月,通常直接下卵於岩礁上,亦有以細小珊瑚碎屑為巢材或築巢於小礫石堆中。每巢卵1~2個,卵為乳白色,上佈淺色與深色褐斑。








白眉燕鷗 Sterna anaethetus Bridled Tern體長及展翅: L36 W79cm野外特徵:夏羽:嘴、腳黑色,頭頂至後頭為黑色,前額白色延伸至眼睛上方,過眼線黑色,背部暗褐色。冬羽:背面淡灰褐色有白色羽緣。生態習性:群棲性,棲息於海洋中島嶼的岩壁、岩礁地帶,以小魚和甲殼類為食。覓食時,多以滑行水面啄食。主要分布於熱帶的海洋島嶼。福建外海島嶼、海南島、菲律賓、琉球群島及基隆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都有繁殖記錄。澎湖地區為普遍夏候鳥,繁殖於南、北海的無人島上。南海以頭巾嶼、後帝仔嶼和貓嶼較多,其中貓嶼為最大繁殖地,數量在3000以上。在北海主要繁殖於北鐵鉆嶼和錠鉤嶼。約五月初到達澎湖,九月中離去。喜築巢於岩堆下的遮蔭處,每巢一卵,為乳白色,上佈棕色細斑。






小燕鷗 Sterna albifrons Little Tern體長及展翅:L24 W53cm野外特徵:夏羽:嘴黃色,末端黑色,腳橘黃,額白色,頭頂至後頸、過眼線黑色,頭至頸部、胸以下白色,背部灰色。冬羽似:夏羽,但嘴、腳黑褐色,頭頂黑色變淡變窄。幼鳥似冬羽,頭頂至後頸、背部有褐色斑。生態習性:分布於熱帶、溫帶的海岸、河口、沼澤及魚溫。覓食時,常會在空中定點鼓翼,瞄準目標後即俯衝入水捕食。澎湖地區為局部普遍夏候鳥,大都集中在北海一帶的砂洲繁殖。4-7月為繁殖期,築巢於砂灘地,以灘地上的小珊瑚碎屑累積成巢,或選擇顆粒較小的砂地坐一淺坑即下蛋。每巢產卵2~3個,卵為乳白色,上佈淺色褐斑,外形較其他燕鷗小且尖,孵化期約三週。以往青螺、山水、險礁、小白沙皆有繁殖,近年北海的澎澎灘為其最大的集體繁殖地,吉貝也有百隻左右繁殖。






紅燕鷗 Sterna dougallii Roseate Tern體長及展翅:L31 W76cm野外特徵:夏羽:嘴腳朱紅色,嘴末端黑色,頭頂至頸後為黑色,背部淡灰色,頭至頸部,胸以下白色,但繁殖初期,胸前稍沾玫瑰紅色。停棲時,尾羽較翼羽長。冬羽:大致似夏羽,但嘴黑色,腳暗褐色,額、頭頂白色有黑色縱紋;幼鳥額、頭黑色,夾雜白色縱紋;背灰沾褐色斑。生態習性:棲息於海岸、島嶼、岩礁,以小魚為食。集體繁殖於有草的旱地上,或有遮蔭的露岩旁。每巢產卵1~2個,卵呈淡褐色,散佈暗褐色粗斑。本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及小部分的溫帶地區。華南福建沿岸、菲律賓、琉球群島及蘭嶼(1933)都有繁殖記錄。澎湖地區為普遍夏候鳥,繁殖於南、北海的無人島上。北海以雞善嶼和小白沙嶼為最大棲息地,繁殖期為六月中至八月中。南海主要繁殖於後袋仔嶼。








本文章出處於澎湖縣野鳥學會http://www.gogoph.com.tw/bird/index.htm
相關聯結: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http://www.bird.org.tw/index_img.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