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七星鱧 Channa asiatica
別 名:鮕呆、月鱧
分布習性:環湖道路旁的小水溝或溼地中。
生態特徵:體型長圓柱形,頭部像蛇,頭部眼後具2黑色縱帶。身體有8-9條倒ㄑ字形黑色橫紋。生態簡介:從前的農家常將七星鱧放養在水井中,藉以清除掉入水中的昆蟲。因為不敵外來種泰國鱧的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忍受力低,族群數量已經很少。底 棲性,常生活在河川、深潭、水庫、湖泊、池塘或沼澤之洞穴中,對環境適應力很強,能生存在低溶氧的水域,屬肉食性的兇猛魚類,主要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為食物。

烏鴉鳳蝶 Papilio memnon heronus
別 名:孔雀鳳蝶、烏鳳蝶、碧鳳蝶
分布習性:在全省中低海拔的山區都有分佈。




形態特徵:前翅主要呈綠色的金屬光澤,後翅則有些個體是偏藍色系,有些個體是偏綠色系,更有些個體是色澤十分黯淡,個別差異極大。翅膀背面表有極為華麗的藍、綠色反光鱗粉,腹面在後翅內側散佈有褐色鱗,外緣卻有一串橙紅色與紫色鑲成的弦月紋。
生態簡介:只要有食樹的地區附近,就可以發現烏鴉鳳蝶,食茱萸是較常見的食樹,烏鴉鳳蝶最喜歡冇骨消上吸食花蜜。


鬼艷鍬形蟲 Odantolabis siva

分佈於全省中、低海拔山區。成蟲以7~9月數量較多分布習性:中南部日月等水庫,棲息於河川之中、下游。形態特徵:前胸背板有尖銳的突起。鬼艷鍬形蟲的翅鞘烏黑亮麗,乍看之下很像剛用鞋油擦亮後的名牌皮鞋,其實那正是鬼艷鍬形蟲翅鞘的原色,也是鬼艷鍬形蟲的主要特徵。翅鞘非常光亮美麗,所以得到『艷』的美名,體長從4~9.2公分都可發現。

生態簡介:鬼艷鍬形蟲的幼蟲食性複雜度幾乎僅次於扁鍬形蟲,大部分的朽木都會攝食。木屑及腐植土也吃,但是似乎較無法忍受溼度太低的環境。鬼艷鍬形蟲成蟲大量出現的時間在8月左右,成蟲在交尾產卵後即死亡,成蟲無法過冬。



綠繡眼 Zosterops japonica
分布習性:環湖生態步道的樹林下常見。
形態特徵:眼先黑色,眼周圍白色,呈C字形。其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為主要特徵。喉至下胸至腹污白色,尾下覆羽黃色。
生態簡介:在台灣為普遍留鳥,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樹林地帶,常成群穿梭於樹枝間,以花蜜、果實、昆蟲為主食。




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別 名:蛇鷹、蛇鵰




分布習性:中低海拔山區,常棲息於森林,喜歡佇立於視線良好之高處。
形態特徵:飛行時,尾羽有一白色橫斑。雌雄同色,頭上有黑白相間的扇形羽冠。後頸及體背面暗褐色,翅膀上有白色細斑點。
生態簡介:產於台灣的大冠鷲為台灣的特有亞種,為普遍的留鳥。常見的日行性猛禽,較常見到一、二隻,山區森林邊緣較開闊處,是牠們最喜歡的獵場。大冠鷲通常仰賴熱氣流飛翔。飛行技巧不很靈巧,雖是猛禽,常被較小之鳥類,如烏鴉等追逐。大冠鷲最被容易發現的時間是其在天空利用氣流盤旋時發出「忽一忽一、忽溜、忽溜一」的聲音。

黃嘴角鴞 Mountain Scops Owl
分布習性:分布於2500公尺以下山區的森林中,但以1000~2000公尺的地帶數量較為普遍。
形態特徵:牠全身大致為斑駁的黃褐色,顏盤清楚,邊緣有疏落的黑斑,嘴黃色,角羽明顯,這就是牠 「黃嘴角鴞 」名字的來源。牠屬夜行性,在夜晚以捕食昆蟲及小型鼠類、蜥蜴等為食,白天躲隱密處休息。但牠單調、兩音節、連續的哨音,「嗚、嗚」,「嗚、嗚」,卻是時有所聞。
生態簡介:一般鴟鴞科鳥都有很好的保護色來掩飾自己的行蹤,為適應黑暗中活動,其特化部份除眼睛、耳朵外,一身柔軟的羽毛,尤其飛羽邊緣的纖毛構造,充分發揮消音器的功能,讓牠在暗夜中能無聲無息的飛行,避免驚擾獵物,順利獵捕。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烏山又稱為五峰山,位於台南縣南化鄉與高雄縣內門鄉的交界處,其中位於紫築寺後方的山麓地帶棲息的 200多隻的台灣獼猴, 穿梭於烏山森林中,當地人又稱此為「猴仔山」,烏山除了台灣獼猴棲息以外,此處生態資源豐富,包括多種野生鳥類、昆蟲、哺乳動物等野生動物,遊客至此可觀察多種的自然生態。




台南縣左鎮鄉的草山月世界,是由砂岩與頁岩所構成的青灰岩地形,與高雄縣內門、田寮、燕巢鄉的泥岩惡地連成一片,稱為白堊土地形。因地質鬆軟,加上草山溪、岡林溪等河流切割地表,造成山岩嶙岣綿延,到處懸崖峭壁,山脊也光禿成鋸齒狀。由於白堊土含高鹼性,使得草木難生,荒地中只有耐旱的剌竹生長。由岡林村往草山月世界的路上,



沿途所見盡是稜角分明的特殊地形,以及青翠的剌竹景觀;隨著四季與晨昏的變化,草山月世界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氣候清朗的黎明,站在海拔308m的至高點上,可欣賞日出和多層次的雲霧變化,冬季時,剌竹漸漸轉為枯黃,翌年春天又變為紅色,每年3~4月,便是觀賞剌竹變色的最佳時機。由於,草山月世界景象獨特,深具觀光潛力,左鎮鄉公所正積極地進行道路拓寬計畫,並將附近具有開發價值的環山湖泊、百年古厝等,開闢為月世界觀光景點。



新化鎮在日治時代曾經是風光一時的市街,當時新化是地區與台南府城往來便捷,營造出蓬勃的商業契機,由於地處交通要塞,人潮往來頻繁,因此興建了許多洋房,形成繁榮的商店街,形形色色的商號紛紛聚集於此,交易極為熱絡。老街建築仿巴洛克式的立面建築,花紋與雕飾相當考究,已逾 80餘年的新化老街,政府推動「老街再造」計畫,進行維護與重整,修復完成的老街,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是新化鎮歷史文化的最佳寫照。

茂林國家風景區




民國80年11月省旅遊局正式成立了茂林風景區管理所,經營管理茂林地區觀光旅遊資源,並在民國90年10月2日正式揭牌升格為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從原先茂林鄉區域,擴大範圍至高雄縣桃源鄉、六龜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霧台鄉及瑪家鄉等6個鄉鎮。地型南北狹長,區內多為一望無際的綿延高山與雄偉的斷崖瀑布,是台灣高屏山麓獨特景觀的代表。

區內著名景點
★不老溫泉區★寶來溫泉區★霧台遊憩區★紫蝶幽谷★茂林遊客中心★藤枝森林遊樂區★茂林谷★荖濃溪泛舟


紫蝶幽谷
資料來源:詹家龍(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
每年冬天,保守估計至少有超過百萬隻紫斑蝶,到南台灣魯凱、排灣族人的聖山 ─ 大武山腳下溫暖避風的山谷,形成最高可達100萬隻以上的越冬集團「紫蝶幽谷」,和太平洋彼端的墨西哥「帝王斑蝶谷」,併列為目前世界兩種大規模「越冬型蝴蝶谷」。「紫蝶幽谷」只分布在排灣、魯凱族人世居的高雄、屏東及台東縣中低海拔山區,目前已知的紫蝶谷約30處,其中最密集的高雄縣茂林地區至少有7個紫蝶幽谷
紫蝶幽谷並非一個地名,而是蝴蝶研究者用來專指紫斑蝶群聚越冬的生物現象。每年冬天群聚紫蝶幽谷的主要成員為4種紫斑蝶,包含小紫斑蝶、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亦可零星見到翅膀上散佈著水藍斑紋的6種青斑蝶、黑脈樺斑蝶及僅見於恆春地區大白斑蝶。



紫斑蝶絨布般質感的翅膀會隨著觀察方位及陽光照射角度而改變顏色,日本昆蟲家將其稱為「幻光」。雄性紫斑蝶除了在翅膀上具有由發香鱗所構成的性標外,腹部末端還有一對會散發特殊氣味的毛筆器,是雄蝶用來分泌擄獲美人芳心的銷魂香水「斑蝶素」。紫斑蝶幼蟲及成蝶會攝食有毒植物葉片並將這些毒素儲存於體內,如蘿藦科的羊角藤或是澤蘭花蜜,所以牠們身上醒目鮮豔的色彩其實是警告捕食者不要輕易嘗試的「警戒色」。



紫斑蝶終齡(第5齡)幼蟲經過約2天不吃不喝的前蛹期,就會蛻下舊皮變成泛著金屬鏡面光澤的蛹。初步研究顯示紫斑蝶一生可產下約百顆卵,但是紫斑蝶類幼蟲死亡率約5成,而斯氏紫斑蝶幼蟲死亡率更接近百分之百。

資料來源: 茂林國家風景區 http://www.maoli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045

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





交通部觀光局在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委託完成「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規劃研究報告」,並由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擬訂「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計畫 」,依都市計畫法程序,七十一年二月經行政院核定公告實施。

七十三年六月觀光局成立「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八十四年七月再改制為「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是國內第一個國家風景區。

東北角豐富的地景資源處處驚奇,回顧地球億萬年來的地質演變,東北角海岸可以說是臺灣的縮影,它從華南邊上的一片陸地下沈成海,再從海底被擠上高山,這一段滄海桑田的演變歷史,刻劃在龍洞岬古老堅硬的四稜砂岩中,也紀錄在鼻頭角沈積的地層上。



海岸地形以三貂角為界,以北是標準的沈降海岸地形,岩石經過千萬年海濤和強勁的東北季風不斷的侵蝕、磨蝕、風化、搬運等作用之下,形成了如蘑菇般的蕈狀岩、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 ...... 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形怪石,南雅地區的風化紋地形;鼻頭角引人注目的蕈狀岩、海蝕崖、海蝕凹壁、海蝕平臺等海蝕地形;鹽寮至福隆間綿延3公里的浪漫金黃沙灘;龍洞岬陡峭的四稜砂岩岩壁、萊萊、鶯歌石一帶發達的海蝕平臺,以及北關令人稱奇的單面山與單斜脊地形、豆腐岩地形等;南方澳原為離岸島,因沿岸沙洲堆積與陸地形成陸連島,而構成沙頸岬,海岸地形景觀主要為海岬、海岸岩礁、海蝕崖、海蝕洞等。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不但以綺麗景致留住人們的目光,而其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更吸引遊客流連忘返。

在古道、斜陽、海風中感受小漁村的寧靜純樸。細看每一張美麗而剛毅的臉龐,追尋奮鬥的痕跡,都是在奔浪怒濤下與大自然共生的人們,她們的生活、信仰與生存之道,都值得細細品味。

清代遺存的百年古道-草嶺古道;昭告世人抗日史蹟的見證-鹽寮抗日紀念碑;引導航行船舟的鼻頭角和三貂角燈塔;訴說小溪和著浪花情歌的古樸村落-卯澳漁村;吹奏潺潺清流、悠遊牛群、白鷺與廣闊油綠新地的田園交響曲-遠望坑口;心靈庇護地-靈鷲山無生道場、西靈巖寺、大里天公廟、拱南宮、石觀音寺、明山寺、壯圍永鎮廟、南方澳南天宮等,諸多人文風情,值得細細品味。

馬祖國家風景區












馬祖的地質史與生物形成史  

馬祖列島的地理位置位於閩江口東方約15公里,處於華南與臺灣之間,島上的地質屬於大陸棚上的火山碎屑岩,岩齡大約在九千萬至一億年間。一億年前歐亞板塊的移動,形成喜馬拉雅山系,由於喜馬拉雅山的山脈相當高聳,阻隔了印度洋的西南氣流,使得當地海洋性氣候植物逐漸遷移至中國大陸華南地區及臺灣。所以馬祖的植物兼具了中國大陸與臺灣低海拔植物的特色。  

隨著冰河期與間冰期的消長,大陸與島嶼、島嶼與島嶼之間逐漸形成了相連或分離的現象,生物的演化、分佈及遷徙也因此受到影響。馬祖列島、大陸與臺灣在最冷的冰期時,曾有機會相連,植物遂在三地之間相互遷徙。而在最後一個冰期之後,大陸棚平原上的小丘逐漸變成海島,形成馬祖列島與大陸、臺灣數十萬年來的分隔,雖然阻隔了植物的遷移活動,但也催生了新物種的誕生,甚至在馬祖各島嶼之間也演變成不同形態的生態特色。

主題: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

在佳樂水海底調查,團扇藻布滿海底,初時只覺得藻葉上都是泥砂,感覺髒髒的,但在低頭細看下,才發現,幾乎是滿滿的底棲有孔蟲附著在藻體上,驚奇之餘拍下這禎照片。







船帆石是南臺灣著名的景點。地形學上稱之為「石柱」的凸出珊瑚礁岩塊,並非在原地形成,而是由上方臺地上滾落的老期珊瑚礁岩侵蝕殘留形成。由特定角度觀看,酷似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樣子,令人稱奇。








海扇常生長在水流較急的岩壁,群體生長方向常垂直於水流方向。早期在墾丁國家公園海域內的海扇分布極多,但近年來受到人為破壞已逐漸減少,亟需加以保護。



通長生長在礁石崖壁底部,或洞穴中較為隱蔽的環境中,群體有多種豔麗的色彩,一般分布在水深十公尺。




聯合瓣葉珊瑚,顧名思義,外型看似一瓣一瓣的珊瑚石,其實是同一系列之珊瑚石,由片狀之構造相連成束。其一般呈現半球型,分布在水流較緩的淺水域,群體呈現藍、綠或褐色


綜觀臺灣本島的海灘,只有恒春半島的珊瑚砂是名符其實的海裏來的砂,而其中最令人驚豔的,無疑是珊瑚砂中的有孔蟲,照片中有孔蟲的殼體,粒粒晶瑩剃透,散發大自然造物之美。

主題: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














慈湖位於金門西北角﹐原為雙鯉湖出海口﹐後因國軍圍建慈堤而成一半鹹水內湖。慈湖賞鳥區範圍包括慈湖﹑雙鯉湖及慈堤沿海潮間帶﹐有魚塭﹑沼澤﹑旱田﹑灌叢﹑樹林﹐為一處生態體系複雜之濕地﹐亦為金門國家公園內野生鳥類最大棲地。










慈湖鳥類以鸕鶿﹑雁鴨科﹑鷺科﹑鷗科﹑鷸 科為主。一年四季﹐皆可於慈湖及雙鯉湖欣賞到白腹秧雞﹑小鷿鵜﹑花嘴鴨等水鳥;翡翠科﹑鵲鴝﹑喜鵲等亦可看見;附近樹林﹑旱田為環頸雉﹑棕背伯勞生活所在。冬季﹐三千餘隻的鸕鶿停棲於此﹐另有上千之的雁鴨科群聚﹐蔚為壯觀。











 浯江溪口位於金城南門里外﹐包含莒光湖﹑水試所魚塭及浯江溪出海口。出海口為海茄苳﹑水筆仔構成之紅樹林泥灘地﹐潮間帶﹐蘊藏豐富的生機。
 浯江溪口及其周邊海域是金門鷸 科鳥類的最大渡冬區之一。每年冬季﹐數百隻鷸 科鳥類於漲滿潮前一小時聚集於泥灘地中。鷗科﹑玉頸鴉﹑喜鵲﹑鵲鴝﹐翡翠科等時亦有所見。此外﹐潮間帶上有鱟﹑彈塗魚﹑招潮蟹等各種生物﹐豐富了浯江溪口生態。


位於金門島中央偏北處,居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代表之一。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代蔡獻臣入朝任官,明熹宗御賜里名「瓊林」而沿用至今。
瓊林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地勢以格柵平面作有機式的自然成長,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配置。










因明清兩代登科者眾多,聚落內四處可見華麗之燕尾官宅。家廟中更懸滿「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顯赫匾額。瓊林除大宗之「蔡氏家廟」外,各房份亦有自己的祠堂,其中有兩者同在一棟三落大厝中,而有「七座八祠」之稱。另金門最早的國民學校怡榖堂,還有位於聚落東北和西南二角各有風獅爺一座,皆為重要的文化資源。
資料來源:金門國家風景區 http://www.kmnp.gov.tw/chinese/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