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












七星鱧 Channa asiatica
別 名:鮕呆、月鱧
分布習性:環湖道路旁的小水溝或溼地中。
生態特徵:體型長圓柱形,頭部像蛇,頭部眼後具2黑色縱帶。身體有8-9條倒ㄑ字形黑色橫紋。生態簡介:從前的農家常將七星鱧放養在水井中,藉以清除掉入水中的昆蟲。因為不敵外來種泰國鱧的競爭,對環境污染的忍受力低,族群數量已經很少。底 棲性,常生活在河川、深潭、水庫、湖泊、池塘或沼澤之洞穴中,對環境適應力很強,能生存在低溶氧的水域,屬肉食性的兇猛魚類,主要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為食物。

烏鴉鳳蝶 Papilio memnon heronus
別 名:孔雀鳳蝶、烏鳳蝶、碧鳳蝶
分布習性:在全省中低海拔的山區都有分佈。




形態特徵:前翅主要呈綠色的金屬光澤,後翅則有些個體是偏藍色系,有些個體是偏綠色系,更有些個體是色澤十分黯淡,個別差異極大。翅膀背面表有極為華麗的藍、綠色反光鱗粉,腹面在後翅內側散佈有褐色鱗,外緣卻有一串橙紅色與紫色鑲成的弦月紋。
生態簡介:只要有食樹的地區附近,就可以發現烏鴉鳳蝶,食茱萸是較常見的食樹,烏鴉鳳蝶最喜歡冇骨消上吸食花蜜。


鬼艷鍬形蟲 Odantolabis siva

分佈於全省中、低海拔山區。成蟲以7~9月數量較多分布習性:中南部日月等水庫,棲息於河川之中、下游。形態特徵:前胸背板有尖銳的突起。鬼艷鍬形蟲的翅鞘烏黑亮麗,乍看之下很像剛用鞋油擦亮後的名牌皮鞋,其實那正是鬼艷鍬形蟲翅鞘的原色,也是鬼艷鍬形蟲的主要特徵。翅鞘非常光亮美麗,所以得到『艷』的美名,體長從4~9.2公分都可發現。

生態簡介:鬼艷鍬形蟲的幼蟲食性複雜度幾乎僅次於扁鍬形蟲,大部分的朽木都會攝食。木屑及腐植土也吃,但是似乎較無法忍受溼度太低的環境。鬼艷鍬形蟲成蟲大量出現的時間在8月左右,成蟲在交尾產卵後即死亡,成蟲無法過冬。



綠繡眼 Zosterops japonica
分布習性:環湖生態步道的樹林下常見。
形態特徵:眼先黑色,眼周圍白色,呈C字形。其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為主要特徵。喉至下胸至腹污白色,尾下覆羽黃色。
生態簡介:在台灣為普遍留鳥,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樹林地帶,常成群穿梭於樹枝間,以花蜜、果實、昆蟲為主食。




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別 名:蛇鷹、蛇鵰




分布習性:中低海拔山區,常棲息於森林,喜歡佇立於視線良好之高處。
形態特徵:飛行時,尾羽有一白色橫斑。雌雄同色,頭上有黑白相間的扇形羽冠。後頸及體背面暗褐色,翅膀上有白色細斑點。
生態簡介:產於台灣的大冠鷲為台灣的特有亞種,為普遍的留鳥。常見的日行性猛禽,較常見到一、二隻,山區森林邊緣較開闊處,是牠們最喜歡的獵場。大冠鷲通常仰賴熱氣流飛翔。飛行技巧不很靈巧,雖是猛禽,常被較小之鳥類,如烏鴉等追逐。大冠鷲最被容易發現的時間是其在天空利用氣流盤旋時發出「忽一忽一、忽溜、忽溜一」的聲音。

黃嘴角鴞 Mountain Scops Owl
分布習性:分布於2500公尺以下山區的森林中,但以1000~2000公尺的地帶數量較為普遍。
形態特徵:牠全身大致為斑駁的黃褐色,顏盤清楚,邊緣有疏落的黑斑,嘴黃色,角羽明顯,這就是牠 「黃嘴角鴞 」名字的來源。牠屬夜行性,在夜晚以捕食昆蟲及小型鼠類、蜥蜴等為食,白天躲隱密處休息。但牠單調、兩音節、連續的哨音,「嗚、嗚」,「嗚、嗚」,卻是時有所聞。
生態簡介:一般鴟鴞科鳥都有很好的保護色來掩飾自己的行蹤,為適應黑暗中活動,其特化部份除眼睛、耳朵外,一身柔軟的羽毛,尤其飛羽邊緣的纖毛構造,充分發揮消音器的功能,讓牠在暗夜中能無聲無息的飛行,避免驚擾獵物,順利獵捕。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

















烏山又稱為五峰山,位於台南縣南化鄉與高雄縣內門鄉的交界處,其中位於紫築寺後方的山麓地帶棲息的 200多隻的台灣獼猴, 穿梭於烏山森林中,當地人又稱此為「猴仔山」,烏山除了台灣獼猴棲息以外,此處生態資源豐富,包括多種野生鳥類、昆蟲、哺乳動物等野生動物,遊客至此可觀察多種的自然生態。




台南縣左鎮鄉的草山月世界,是由砂岩與頁岩所構成的青灰岩地形,與高雄縣內門、田寮、燕巢鄉的泥岩惡地連成一片,稱為白堊土地形。因地質鬆軟,加上草山溪、岡林溪等河流切割地表,造成山岩嶙岣綿延,到處懸崖峭壁,山脊也光禿成鋸齒狀。由於白堊土含高鹼性,使得草木難生,荒地中只有耐旱的剌竹生長。由岡林村往草山月世界的路上,



沿途所見盡是稜角分明的特殊地形,以及青翠的剌竹景觀;隨著四季與晨昏的變化,草山月世界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氣候清朗的黎明,站在海拔308m的至高點上,可欣賞日出和多層次的雲霧變化,冬季時,剌竹漸漸轉為枯黃,翌年春天又變為紅色,每年3~4月,便是觀賞剌竹變色的最佳時機。由於,草山月世界景象獨特,深具觀光潛力,左鎮鄉公所正積極地進行道路拓寬計畫,並將附近具有開發價值的環山湖泊、百年古厝等,開闢為月世界觀光景點。



新化鎮在日治時代曾經是風光一時的市街,當時新化是地區與台南府城往來便捷,營造出蓬勃的商業契機,由於地處交通要塞,人潮往來頻繁,因此興建了許多洋房,形成繁榮的商店街,形形色色的商號紛紛聚集於此,交易極為熱絡。老街建築仿巴洛克式的立面建築,花紋與雕飾相當考究,已逾 80餘年的新化老街,政府推動「老街再造」計畫,進行維護與重整,修復完成的老街,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是新化鎮歷史文化的最佳寫照。

茂林國家風景區




民國80年11月省旅遊局正式成立了茂林風景區管理所,經營管理茂林地區觀光旅遊資源,並在民國90年10月2日正式揭牌升格為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從原先茂林鄉區域,擴大範圍至高雄縣桃源鄉、六龜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霧台鄉及瑪家鄉等6個鄉鎮。地型南北狹長,區內多為一望無際的綿延高山與雄偉的斷崖瀑布,是台灣高屏山麓獨特景觀的代表。

區內著名景點
★不老溫泉區★寶來溫泉區★霧台遊憩區★紫蝶幽谷★茂林遊客中心★藤枝森林遊樂區★茂林谷★荖濃溪泛舟


紫蝶幽谷
資料來源:詹家龍(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
每年冬天,保守估計至少有超過百萬隻紫斑蝶,到南台灣魯凱、排灣族人的聖山 ─ 大武山腳下溫暖避風的山谷,形成最高可達100萬隻以上的越冬集團「紫蝶幽谷」,和太平洋彼端的墨西哥「帝王斑蝶谷」,併列為目前世界兩種大規模「越冬型蝴蝶谷」。「紫蝶幽谷」只分布在排灣、魯凱族人世居的高雄、屏東及台東縣中低海拔山區,目前已知的紫蝶谷約30處,其中最密集的高雄縣茂林地區至少有7個紫蝶幽谷
紫蝶幽谷並非一個地名,而是蝴蝶研究者用來專指紫斑蝶群聚越冬的生物現象。每年冬天群聚紫蝶幽谷的主要成員為4種紫斑蝶,包含小紫斑蝶、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亦可零星見到翅膀上散佈著水藍斑紋的6種青斑蝶、黑脈樺斑蝶及僅見於恆春地區大白斑蝶。



紫斑蝶絨布般質感的翅膀會隨著觀察方位及陽光照射角度而改變顏色,日本昆蟲家將其稱為「幻光」。雄性紫斑蝶除了在翅膀上具有由發香鱗所構成的性標外,腹部末端還有一對會散發特殊氣味的毛筆器,是雄蝶用來分泌擄獲美人芳心的銷魂香水「斑蝶素」。紫斑蝶幼蟲及成蝶會攝食有毒植物葉片並將這些毒素儲存於體內,如蘿藦科的羊角藤或是澤蘭花蜜,所以牠們身上醒目鮮豔的色彩其實是警告捕食者不要輕易嘗試的「警戒色」。



紫斑蝶終齡(第5齡)幼蟲經過約2天不吃不喝的前蛹期,就會蛻下舊皮變成泛著金屬鏡面光澤的蛹。初步研究顯示紫斑蝶一生可產下約百顆卵,但是紫斑蝶類幼蟲死亡率約5成,而斯氏紫斑蝶幼蟲死亡率更接近百分之百。

資料來源: 茂林國家風景區 http://www.maoli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045

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





交通部觀光局在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委託完成「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規劃研究報告」,並由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擬訂「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計畫 」,依都市計畫法程序,七十一年二月經行政院核定公告實施。

七十三年六月觀光局成立「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八十四年七月再改制為「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是國內第一個國家風景區。

東北角豐富的地景資源處處驚奇,回顧地球億萬年來的地質演變,東北角海岸可以說是臺灣的縮影,它從華南邊上的一片陸地下沈成海,再從海底被擠上高山,這一段滄海桑田的演變歷史,刻劃在龍洞岬古老堅硬的四稜砂岩中,也紀錄在鼻頭角沈積的地層上。



海岸地形以三貂角為界,以北是標準的沈降海岸地形,岩石經過千萬年海濤和強勁的東北季風不斷的侵蝕、磨蝕、風化、搬運等作用之下,形成了如蘑菇般的蕈狀岩、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 ...... 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形怪石,南雅地區的風化紋地形;鼻頭角引人注目的蕈狀岩、海蝕崖、海蝕凹壁、海蝕平臺等海蝕地形;鹽寮至福隆間綿延3公里的浪漫金黃沙灘;龍洞岬陡峭的四稜砂岩岩壁、萊萊、鶯歌石一帶發達的海蝕平臺,以及北關令人稱奇的單面山與單斜脊地形、豆腐岩地形等;南方澳原為離岸島,因沿岸沙洲堆積與陸地形成陸連島,而構成沙頸岬,海岸地形景觀主要為海岬、海岸岩礁、海蝕崖、海蝕洞等。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不但以綺麗景致留住人們的目光,而其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更吸引遊客流連忘返。

在古道、斜陽、海風中感受小漁村的寧靜純樸。細看每一張美麗而剛毅的臉龐,追尋奮鬥的痕跡,都是在奔浪怒濤下與大自然共生的人們,她們的生活、信仰與生存之道,都值得細細品味。

清代遺存的百年古道-草嶺古道;昭告世人抗日史蹟的見證-鹽寮抗日紀念碑;引導航行船舟的鼻頭角和三貂角燈塔;訴說小溪和著浪花情歌的古樸村落-卯澳漁村;吹奏潺潺清流、悠遊牛群、白鷺與廣闊油綠新地的田園交響曲-遠望坑口;心靈庇護地-靈鷲山無生道場、西靈巖寺、大里天公廟、拱南宮、石觀音寺、明山寺、壯圍永鎮廟、南方澳南天宮等,諸多人文風情,值得細細品味。

馬祖國家風景區












馬祖的地質史與生物形成史  

馬祖列島的地理位置位於閩江口東方約15公里,處於華南與臺灣之間,島上的地質屬於大陸棚上的火山碎屑岩,岩齡大約在九千萬至一億年間。一億年前歐亞板塊的移動,形成喜馬拉雅山系,由於喜馬拉雅山的山脈相當高聳,阻隔了印度洋的西南氣流,使得當地海洋性氣候植物逐漸遷移至中國大陸華南地區及臺灣。所以馬祖的植物兼具了中國大陸與臺灣低海拔植物的特色。  

隨著冰河期與間冰期的消長,大陸與島嶼、島嶼與島嶼之間逐漸形成了相連或分離的現象,生物的演化、分佈及遷徙也因此受到影響。馬祖列島、大陸與臺灣在最冷的冰期時,曾有機會相連,植物遂在三地之間相互遷徙。而在最後一個冰期之後,大陸棚平原上的小丘逐漸變成海島,形成馬祖列島與大陸、臺灣數十萬年來的分隔,雖然阻隔了植物的遷移活動,但也催生了新物種的誕生,甚至在馬祖各島嶼之間也演變成不同形態的生態特色。

主題: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

在佳樂水海底調查,團扇藻布滿海底,初時只覺得藻葉上都是泥砂,感覺髒髒的,但在低頭細看下,才發現,幾乎是滿滿的底棲有孔蟲附著在藻體上,驚奇之餘拍下這禎照片。







船帆石是南臺灣著名的景點。地形學上稱之為「石柱」的凸出珊瑚礁岩塊,並非在原地形成,而是由上方臺地上滾落的老期珊瑚礁岩侵蝕殘留形成。由特定角度觀看,酷似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樣子,令人稱奇。








海扇常生長在水流較急的岩壁,群體生長方向常垂直於水流方向。早期在墾丁國家公園海域內的海扇分布極多,但近年來受到人為破壞已逐漸減少,亟需加以保護。



通長生長在礁石崖壁底部,或洞穴中較為隱蔽的環境中,群體有多種豔麗的色彩,一般分布在水深十公尺。




聯合瓣葉珊瑚,顧名思義,外型看似一瓣一瓣的珊瑚石,其實是同一系列之珊瑚石,由片狀之構造相連成束。其一般呈現半球型,分布在水流較緩的淺水域,群體呈現藍、綠或褐色


綜觀臺灣本島的海灘,只有恒春半島的珊瑚砂是名符其實的海裏來的砂,而其中最令人驚豔的,無疑是珊瑚砂中的有孔蟲,照片中有孔蟲的殼體,粒粒晶瑩剃透,散發大自然造物之美。

主題: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














慈湖位於金門西北角﹐原為雙鯉湖出海口﹐後因國軍圍建慈堤而成一半鹹水內湖。慈湖賞鳥區範圍包括慈湖﹑雙鯉湖及慈堤沿海潮間帶﹐有魚塭﹑沼澤﹑旱田﹑灌叢﹑樹林﹐為一處生態體系複雜之濕地﹐亦為金門國家公園內野生鳥類最大棲地。










慈湖鳥類以鸕鶿﹑雁鴨科﹑鷺科﹑鷗科﹑鷸 科為主。一年四季﹐皆可於慈湖及雙鯉湖欣賞到白腹秧雞﹑小鷿鵜﹑花嘴鴨等水鳥;翡翠科﹑鵲鴝﹑喜鵲等亦可看見;附近樹林﹑旱田為環頸雉﹑棕背伯勞生活所在。冬季﹐三千餘隻的鸕鶿停棲於此﹐另有上千之的雁鴨科群聚﹐蔚為壯觀。











 浯江溪口位於金城南門里外﹐包含莒光湖﹑水試所魚塭及浯江溪出海口。出海口為海茄苳﹑水筆仔構成之紅樹林泥灘地﹐潮間帶﹐蘊藏豐富的生機。
 浯江溪口及其周邊海域是金門鷸 科鳥類的最大渡冬區之一。每年冬季﹐數百隻鷸 科鳥類於漲滿潮前一小時聚集於泥灘地中。鷗科﹑玉頸鴉﹑喜鵲﹑鵲鴝﹐翡翠科等時亦有所見。此外﹐潮間帶上有鱟﹑彈塗魚﹑招潮蟹等各種生物﹐豐富了浯江溪口生態。


位於金門島中央偏北處,居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代表之一。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代蔡獻臣入朝任官,明熹宗御賜里名「瓊林」而沿用至今。
瓊林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地勢以格柵平面作有機式的自然成長,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配置。










因明清兩代登科者眾多,聚落內四處可見華麗之燕尾官宅。家廟中更懸滿「文魁」、「五世登科」、「兄弟文魁」等顯赫匾額。瓊林除大宗之「蔡氏家廟」外,各房份亦有自己的祠堂,其中有兩者同在一棟三落大厝中,而有「七座八祠」之稱。另金門最早的國民學校怡榖堂,還有位於聚落東北和西南二角各有風獅爺一座,皆為重要的文化資源。
資料來源:金門國家風景區 http://www.kmnp.gov.tw/chinese/index.aspx

主題: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游佳雯


玉山國家公園(1985年)

玉山國家公園位於台灣中央地帶,是典型的高山型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內群峰聳立,超過三千公尺且列名「台灣百岳」者,即有三十座之多,其中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園區內也富含重要的人文資產,其中的「八通關古道」是清朝墾民篳路藍縷的襲產,對於台灣東部墾荒歷史具有極大意義。

玉山山塊因歐亞、菲律賓板塊相擠撞而高隆,主稜脈略呈十字形,南北長而東西短,十字之交點即為玉山主峰,而玉山國家公園以山為名,因山而峻秀,區域範圍位居台灣中央地帶,地跨花蓮、高雄、南投、嘉義4縣4鄉10村,地形可概分為東埔山塊、玉山山塊及中央山塊三大區,是濁水溪﹑高屏溪及秀姑巒溪三大河川最重要的上游集水區。園區面積105,490公頃,屬一典型亞熱帶高山型國家公園,地理位置獨特,山峰遍佈,岩塊天成,有者奇峰兀立,雄偉壯麗;有者氣勢磅礡,秀麗雅緻;為台灣高山少數仍保存原始風貌之地區,其間包括有東北亞第一高峰,海拔3,952公尺之玉山主峰,主峰鄰近地區崇山峻嶺,溪谷深邃,天然植被隨海拔之變化而異,由亞熱帶、溫帶以至寒帶,林相次第變化,野生動、植物滋生,園區面積雖僅為台灣的百分之三,卻包含了半數以上的原生植物,並具有清領時期所建歷史遺蹟—八通關古道;因此,全區蘊藏許多珍貴之生態資源及人文史蹟。

  本區共約有50種哺乳動物,其中長鬃山羊、水鹿、台灣黑熊、台灣野豬、山羌、台灣獼猴等是本區珍貴的大型動物;範圍內的鳥類種類約有151種,幾乎包括全台灣森林中的留鳥,其中帝雉、藍腹鷳、金翼白眉、藪鳥、冠羽畫眉等為台灣特有種;高山溪谷則有12種淡水魚類;另外根據調查記錄,園區約有228種蝴蝶,佔台灣蝴蝶種類之半數;爬蟲類18種,以阿里山龜殼花、梭德氏遊蛇及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等台灣特有種數量較多;兩生類計有13 種,其中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為冰河期孓遺生物,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人文史蹟方面有清領時期八通關古道、八通關日治越嶺道與南橫公路附近的關山越嶺道,皆為重要歷史遺跡﹔而全區曾經是布農族生活的領域,故多舊社遺址和感人的抗日事蹟。

  玉山國家公園的人文及自然資源豐富,加上四時不斷變化的風貌,極具觀光遊憩、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的功能。近年來政府正積極的推動生態旅遊,而玉山國家公園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可說是極佳的生態旅遊地區。尤其是多條重要道路陸續興建完成後,讓民眾更能便捷的到達玉山園區,體驗感受玉山國家公園之美。園區內如此豐饒珍貴的自然人文資源皆屬全民所共享,這個環境最重要是提供人們一個與大自然接觸的場所,做為心靈休憩、恢復生機的地方,也是未來遺留給後世子孫最美好純淨的樂土。
資料出處:玉山國家公園http://www.ysnp.gov.tw/01yushan/01-yushan.asp

主題: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

王儀靜

太魯閣國家公園面積92000公頃,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緊鄰太平洋的山岳型國家公園,由立霧貫穿其間,連接了山海。



峰壑相連、山高谷深是地形上最大的特色區內90%以上都是山地,中央山脈北段的山峰綿延橫亙,合歡群峰、黑色奇萊、三尖之首的中央尖山、五嶽之一的南湖大山,共同構成獨特而完整的地理景觀,另外的特殊地形還有圈谷、峽谷、斷崖、高位河階以及環流丘等等。跟台灣其他山岳型國家公園相比,沿著中橫公路爬升,一天之內便可歷經亞熱帶到亞寒帶、春夏秋冬四季的多變氣候,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闊葉林、針葉林與高山寒原等植物景觀也跟著變化,台灣藍鵲、台灣彌猴等動物也讓此區的生態面貌更加豐富。


太魯閣峽谷有世界級的美

立霧溪切鑿形成的太魯閣峽谷,是一部讓人嘆為觀止的地質史,太魯閣峽谷的前身是海底沉積物,經過多次高溫、擠壓變質,以及400萬年前造山運動抬升、河水下切,才逐漸形成。由於大理岩,有著緊緻、不易崩落的特性,經河水下切侵蝕,遂逐漸形成幾近垂直的U形峽谷,造就了世界級的峽谷景觀。區內山巒交錯,超過2000公尺的山區面積更佔全區一半,列入台灣百岳的就有27座,境內以南湖大山、奇萊連峰、合歡群峰、中央尖山等最著名。
海拔落差大 氣候垂直分布山清水秀的太魯閣,區內多高山峽谷,容易產生雲海、霧氣、彩霞、雪景等天象景觀。另外,由於高山孤立,每座高山都受到生殖隔離的作用,成為生態獨立的高山島嶼。高落差地勢造成亞熱帶到亞寒帶氣候垂直分布,滋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高山島嶼特性造就許多珍貴的特有物種。


石灰岩區植物最是特別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森林茂密原始,園區涵蓋海濱到高山的變化,落差3742公尺,複雜多變的氣候、地形及植群,超過1500種植物分布其間,成為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台灣80%的留鳥、半數的陸生哺乳動物、250種蝴蝶,數以萬計的昆蟲種類,都可以在這裡發現。植物中又以生長在石灰岩環境的植物最為特別,像是太魯閣繡線菊、太魯閣小米草、太魯閣小蘗、清水圓柏等等,都是太魯閣僅見的特有種類。另外,南湖大山群峰也是台灣高山生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每年的雪季有4個多月,高冷的環境很適合高山動植物生存,因此保留了許多特有及罕見的種類,石灰岩植被和高山植物,可說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資源。


太魯閣族遷入超過200年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蘊藏著史前遺址、太魯閣族文化及古道系統等豐富人文史蹟。目前園內及周邊發現8處史前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富世遺址」,位於立霧溪溪口,屬國家第三級古蹟,在此發現直立於地表的單石,為距今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本區原住民太魯閣族,兩百多年前從濁水溪上游遷居至此,他們選擇立霧溪流域靠近山腹的小台地聚居,目前發現的部落遺址有79處。

過去人類學家把泰雅族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其中賽德克亞族又分為太魯閣群( Truku )、道澤群( Teuda )、和德奇塔雅群( Tkdaya )三個群。
賽德克亞族的原來居住在中央山脈濁水溪的上游,現今的南投縣仁愛鄉,因為人口增加、耕地不足或尋找新的獵區的因素,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散居在花蓮縣的立霧溪、木瓜溪流域,日本統治時期,於太魯閣事件之後對太魯閣族實施混居集團移住政策,將太魯閣族人遷移至今日的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繁衍後代,他們認同Truku Truwan 是三個群共同的祖居地,所以自稱是「太魯閣族人」(Seejiq Truku)。

經過族人長期的努力,太魯閣族終於在民國93年(2004)1月獲得官方正名,成為全國第12個原住民族,從此族人可以大聲地說:「我是太魯閣族人」。
古道方面,從仁和至太魯閣間沿清水斷崖的道路,早期名為北路,於清領時期修築,為蘇花公路的前身;合歡越嶺古道是日治時代修建,以「錐麓大斷崖古道」保存較完整;園內最著名的中部橫貫公路,開鑿過程艱辛,一斧一鑿的血汗拓建,成就這條風景優美的國家景觀道路。


主題: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黃湘庭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生態名稱:海洋植物生態資源 2006/12/12
生態類別:生物分布資料
資料來源: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計畫
生態分佈:東沙島沿岸及海域
累計歷年調查資料顯示東沙島沿岸大型底棲藻類累計有19目38科88屬148種。綠藻門有39種,其中以蕨藻為優勢種,並以該藻種決定其覆蓋率之高低;褐藻門有26種,其出現的藻種數、組成及覆蓋率年間變化差異性不大,近兩年亦陸續發現棕葉藻及崗村氏褐枝管藻等新的藻種;紅藻門則有83種,其中包括許多具有高經濟價值之藻種,如含有大量洋菜藻膠的龍鬚藻、含角叉聚醣藻膠的麒麟菜和具驅蛔蟲療效的海人草等等。
整體而言,東沙島沿岸附近的海藻相係屬於熱帶性海藻,其與菲律賓北部海域的海藻相相似性較高,而與臺灣南部的海藻相則有些差異。海藻的生活史較短且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相當大,各藻種在不同季節及不同年間,其出現的時間皆不一定,由於海藻調查的範圍大多侷限在東沙島周圍,對於面積廣闊的內環礁、外環礁和礁台區的海藻相所知仍很少,推估東沙環礁的海藻相可能比目前所知豐富甚多。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資料來源:
http://dongsha.cpami.gov.tw/cht/main3_1_1.aspx?nat_id=64
http://dongsha.cpami.gov.tw/webimg/nice/16/06.jpg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期中報告 主題:二崁村落巡禮

我們以生態文化旅遊為我們的方向,前部分報告有二崁古厝,所以我們以帶大家去看看二崁古厝。
1

2

3

4




工作分配:黃湘庭〈主持 〉
游佳雯〈攝影〉
王儀靜、洪嘉誠〈剪接〉
曾昞儒〈相關資料收集〉

※由於我們設備方面不充裕,且第一次投入影片製作,難免稍嫌不專業!!請各位敬請見諒!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生態保育-海岸線地帶












海岸線地帶

包括零星分布的熱帶植物、溼地植物及島嶼生態。
主要植物有生長於珊瑚礁上的水芫花、紅樹林植物水筆仔、分布於濱海地區的鐵色、還有池塘地區的萍蓬草等。

  動物方面,尤以候鳥為最多,每年不約而同來台過冬的鳥兒有蒼燕鷗、玄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鳳頭燕鷗、黑面琵鷺、大杓鷸、小水鴨、花嘴鴨、高翹、反嘴、小辮、紅尾伯勞、金斑、東方環頸等,此外還有綠蠵龜、小虎鯨、瓶鼻海豚等海洋動物,讓台灣寶島動物生態更添姿彩。
  在鳥類方面,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緋秧雞、白鷺鷥、稀有珍貴的水雉、彩鷸等也不惶多讓,再加上溫馴可愛的斑龜,讓寶島台灣的自然生態景觀更豐富、有趣。

黑面琵鷺

學 名:
Platalea minor
又 名:
黑面舞者
英 名:
Black-faced spoonbill
形態特徵
最典型特徵為又長又黑,外形像琵琶的嘴巴,以及臉上眼睛周圍都是黑色,卻搭配全身雪白的羽毛。腳很長,還有不算短的脖子,外形與鷺鷥相似,故稱之為黑面琵鷺。天氣轉暖後,成鳥頸部及頭頂後開始換上金黃色羽毛,但亞鳥則仍為白色羽毛。
生態習性
每年九月分批從北方陸續到台南曾文溪口海埔新生地過冬,白天成群並排停棲在溪口浮地上休息,黃昏才開始覓食。覓食時,會先低頭,左右搖擺,接著撈起獵物,優雅的往上拋後再接住,姿勢優美,因此有黑面舞者的美名。到了翌年二月,白天也開始覓食,為返回北方的長途旅行儲存能量。由於嘴長,無法自己整理頭頸部位的羽毛,同伴間會互相幫助對方梳理,或在水中洗澡、嬉戲、展翅、跳躍、追逐等,玩得不亦樂乎,偶爾也會以那張大嘴吵鬧一番。彼此間還會銜咬著堤岸邊的植物莖葉相互拉扯,這是琵鷺們互相認識與熟悉彼此的重要過程之一。
棲地分布
屬朱鷺科的稀有大型涉禽,目前僅在亞洲東部發現其蹤跡,全球僅存六百餘隻,為瀕臨絕種鳥類,台灣台南曾文溪口曾出現多達四百餘隻紀錄。


小水鴨

學 名:
Anas crecca
又 名:
綠翅鴨、小麻鴨
英 名:
Green-winged teal
形態特徵
體長34~43公分,嘴、腳黑色。雄鳥遠看似灰色小鴨,近看頭至頸部為栗褐色,眼周圍暗綠色,並延伸至後頸側,外緣有淡色細邊。背部灰色,並有暗色細紋,肩羽有一白色橫紋。飛行時可見鮮豔的綠色翼鏡,上下緣為白色,上緣略寬。雌鳥身體斑駁呈暗褐色,羽緣較淡,過眼線為黑色。
生態習性
冬天以水生植物、草、莎草及植物種子為食,春夏則覓食水生無脊椎動物。因飛行時可見鮮豔綠色翼鏡,故又名綠翅鴨。每年十月起,數以百計飛至岸邊有植物茂密生長的水池及沼澤,次年三月離開。冬天會出現在鹹水性的溼地或海岸。非常合群,常可見數千隻在海邊或湖面悠遊。飛行速度快,受干擾時可瞬間從水面彈起飛離。
棲地分布
棲息於河口、沙洲、湖泊、沼澤地及內陸溪流地帶或海岸。

水芫花

學 名:
Pemphis acidula J.R.& G.Forst.
形態特徵
為常綠性植物,夏季時有著墨綠的枝葉,冬季則為黃綠色。在綠島的環島公路上,可看見遠方珊瑚礁上海天相接、藍綠分明的美景,此即為水芫花群。植物體具有多數分枝,幼葉和花序被有毛茸;葉對生無柄,厚肉質,長橢圓形,長約1.5~2.5公分,寬0.5~1.5公分;花白色或略帶粉紅,花瓣六片,皺縮狀。
棲地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海岸,在台灣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蘭嶼、綠島及小琉球海邊,緊貼著礁石生長的灌木叢既為水芫花。

台灣生態保育-低海拔地帶















低海拔地帶


北部500公尺至南部700公尺範圍內 亞熱帶闊葉林帶
  本區可稱為楠木類植物的天下,例如大葉楠,其葉大而薄。其他植物還包括了台灣相思樹、大葉山欖、台東漆、台灣油杉、軟毛柿、象牙樹、台灣水、九芎、茄苳等。 動物種類繁多,哺乳類有梅花鹿、穿山甲、野豬、白鼻心、台灣獼猴、野兔等;鳥類有藍腹鷴、朱鸝、大冠鷲、八色鳥、喜鵲、樹鵲、台灣藍鵲、翠翼鳩、領角鴞、紅嘴黑鵯、紅尾伯勞、棕背伯勞、黑翅鳶等。
  兩棲爬蟲類則有翡翠樹蛙、台北樹蛙、莫氏樹蛙、拉都希氏赤蛙、南台草蜥、百步蛇、攀木蜥蜴、褐樹蛙等。偶爾還可見到無霸勾蜓、豆娘、獨角仙、黃裳鳳蝶、鬼艷鍬形蟲。


鬼艷鍬形蟲

學 名:
Odontolabis siva
英 名:
Stag beetle
形態特徵
體長約45~92mm,雌蟲體長約40~60mm,體色為黑色有光澤。雄蟲眼睛下方、頭部兩側具尖銳突起,翅鞘明亮會反光;雌蟲眼緣突起為圓弧狀三角形。頭上具有一對鹿角狀大顎為鍬形蟲之主要特徵,這付大顎是牠們禦敵的重要武器,雌蟲大顎較小。
生態習性
幼蟲蛀食木頭,成蟲則以植物汁液及水分為生。禦敵時,會以其鹿角狀之大顎將敵人擊落地面。成蟲出現於5~10月,夜晚具趨光性,會到有光亮的地方活動。
棲地分布
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蘭嶼、綠島也有分布。

領角鴞

學 名:
Otus bakkamoena
英 名:
Collared scops owl
形態特徵
體型大,獨特有如紅寶石之眼睛為明顯特徵,全身覆蓋栗褐色之羽毛。
生態習性
生性兇猛,主要以弱小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等為食。為夜行性動物,白晝獨處於隱密之樹枝上休息。每年5~6月間繁殖,在洞穴築巢,每窩約產2~3枚白色蛋。
棲地分布
分布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之森林中,及山坡地或鄉間樹木繁茂處。


無患子

學 名: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俗 名:
肥珠子、肥皂樹
形態特徵
無患子是變色落葉喬木,每到秋冬葉則轉黃,果實熟後的果皮富含皂素,去污力強,古時用以洗滌器具、頭髮,葉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小葉5~8對,葉色淺綠,入秋後轉為黃色,為著名的觀賞樹木。葉互生,卵生批針形,基部歪,長9~12公分,全緣,圓錐花序頂生或腋出,核果球形,基部有一突起,孰呈茶褐色並皺縮,種子黑色。
棲地分布
廣泛種植,為本島低海拔闊葉林常見落葉喬木。

台灣生態保育-中海拔地帶
















中海拔地帶

  中海拔地帶包括了1800~2500公尺的暖溫帶針葉林帶及1800公尺以下至北部500公尺以上,1800公尺以下至南部700公尺範圍內的暖溫帶闊葉林帶。這兩帶之間也有針闊葉混生林出現,森林界限不明顯。
一、1800至2500公尺 暖溫帶針葉林帶
  此森林界限不明顯,森林層次複雜,在較低海拔地區,森林的組成受地形及土壤類型影響而有很大差異。
  主要針葉樹種包括了台灣杉、紅檜、扁柏、台灣肖楠等,其中紅檜與扁柏組成檜木林。 動物種類繁多,哺乳類動物包括野豬、山羌、水鹿、台灣長鬃山羊、台灣黑熊、白鼻心、台灣獼猴、赤腹松鼠等。兩棲爬蟲類則有稀有的雪山草蜥、莫氏樹蛙等。鳥類則有冠羽畫眉、白耳畫眉、青背山雀、黃山雀、鉛色水鶇、黑枕藍鶲等,此外還有台灣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

二、1800公尺以下至北部500公尺、1800公尺以下至南部700公尺範圍暖溫帶闊葉林帶
  1800公尺以下,檜木林會逐漸消失。本生態系闊葉樹種以殼斗科及樟科植物為主,並包括台灣掌葉槭。而針闊葉混生林主要為紅檜、扁柏、鐵杉、台灣肖楠等。
  其他植物還包括了厚皮香、1500公尺以下還有烏心石、台灣杜鵑、青剛櫟、太魯閣櫟、無患子、大葉楠、白雞油、雀榕等。
  動物則包括了野豬、山羌、水鹿、長鬃山羊、台灣獼猴、台灣黑熊、白鼻心、穿山甲、赤腹松鼠、野兔、石虎、雲豹等。
  兩棲爬蟲類則有莫氏樹蛙、百步蛇、鮑氏蜓蜥、蛇蜥、斯文豪氏赤蛙等;昆蟲類如長臂金龜、豆娘、鬼艷鍬形蟲、紅圓翅鍬形蟲、大紫蛺蝶、寬尾鳳蝶、曙鳳蝶等。鳥類方面則有藪鳥、五色鳥、紫嘯鶇、藍腹鷴、鉛色水鶇、黑枕藍鶲、白耳畫眉等。

冠羽畫眉

學 名:
Yuhina brunneiceps
俗 名:
褐頭鳳眉
英 名:
Formosan yuhina
形態特徵
身長12~13公分,翼長約6公分;雌雄羽色相同,頭頂上有高聳的暗褐色冠羽,冠羽下方為灰白色,外加兩撇小八字鬍。背部為橄灰色,腹面為黃白色。初、次級飛羽為暗褐色,臉部灰白略帶黃色。頸側有一弧形線斑與過眼線、顎線相連。胸以下略帶黃色,尾下覆羽雜有栗褐色羽毛。嘴為黑色,腳為黃褐色。
生態習性
鳴聲婉轉宏亮悅耳,極為活潑、嘈雜,乍聽下好像唱著「to meet you」。 常成群活動於樹冠,啄食昆蟲及果實。也以花蜜、花粉為食,花期時可見其倒掛在枝頭吸食花蜜。常成群於森林中層或灌叢活動,不懼人,會和山雀、其他小型畫眉混群,群聚性強。有三、四對集體使用一個鳥巢產卵的特殊習性,孵蛋及撫育幼鳥由各親鳥間相互輪流擔任。冬季與白耳畫眉一樣會降遷至低海拔山區避寒。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是中、低海拔山區普遍的留鳥。足跡遍佈海拔700~3300公尺之間,分布廣。


寬尾鳳蝶


學 名:
Agehana maraho (Shiraki & Sonan)
英 名:
Broad-tailed swallowtail butterfly
形態特徵
為大型鳳蝶,成蟲展翅約9.5~10公分;前翅底色為黑褐色,後翅中室及靠中室附近有一白色大斑紋,外緣有一排紅色弦月紋;本蝶與其他蝶種最特別的特徵為尾狀突起,特別寬大,內由第3、4翅脈貫穿,亦為紅色;雌雄形狀斑紋皆相同,但雌蝶體型較大。
生態習性
幼蟲攝食樟科之台灣樹(Sassafras randaiensis);共分為五齡,前四齡幼蟲呈鳥糞狀,末齡幼蟲體色較翠綠;蛹呈灰褐色,以尾部及懸垂絲固定於枝條上,以蛹渡冬。成蝶則出現於每年春夏之間。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產於台灣中、北部1000~2000公尺之擦木林區,以太平山、拉拉山地區較多;分布南界為高雄縣之藤枝。



太魯閣櫟


學 名:
Quercus tarokoensis Hayata
形態特徵
為常綠小喬木,葉呈長橢圓形或卵形,長約4公分,寬約2公分,葉平滑,先端尖銳,基部心形,芒尖細鋸齒緣,具短葉柄。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產,主要分布在台灣東部大理石石灰岩區域,東部底海拔山區,海拔約1200公尺以下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