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台灣生態保育-海岸線地帶












海岸線地帶

包括零星分布的熱帶植物、溼地植物及島嶼生態。
主要植物有生長於珊瑚礁上的水芫花、紅樹林植物水筆仔、分布於濱海地區的鐵色、還有池塘地區的萍蓬草等。

  動物方面,尤以候鳥為最多,每年不約而同來台過冬的鳥兒有蒼燕鷗、玄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鳳頭燕鷗、黑面琵鷺、大杓鷸、小水鴨、花嘴鴨、高翹、反嘴、小辮、紅尾伯勞、金斑、東方環頸等,此外還有綠蠵龜、小虎鯨、瓶鼻海豚等海洋動物,讓台灣寶島動物生態更添姿彩。
  在鳥類方面,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緋秧雞、白鷺鷥、稀有珍貴的水雉、彩鷸等也不惶多讓,再加上溫馴可愛的斑龜,讓寶島台灣的自然生態景觀更豐富、有趣。

黑面琵鷺

學 名:
Platalea minor
又 名:
黑面舞者
英 名:
Black-faced spoonbill
形態特徵
最典型特徵為又長又黑,外形像琵琶的嘴巴,以及臉上眼睛周圍都是黑色,卻搭配全身雪白的羽毛。腳很長,還有不算短的脖子,外形與鷺鷥相似,故稱之為黑面琵鷺。天氣轉暖後,成鳥頸部及頭頂後開始換上金黃色羽毛,但亞鳥則仍為白色羽毛。
生態習性
每年九月分批從北方陸續到台南曾文溪口海埔新生地過冬,白天成群並排停棲在溪口浮地上休息,黃昏才開始覓食。覓食時,會先低頭,左右搖擺,接著撈起獵物,優雅的往上拋後再接住,姿勢優美,因此有黑面舞者的美名。到了翌年二月,白天也開始覓食,為返回北方的長途旅行儲存能量。由於嘴長,無法自己整理頭頸部位的羽毛,同伴間會互相幫助對方梳理,或在水中洗澡、嬉戲、展翅、跳躍、追逐等,玩得不亦樂乎,偶爾也會以那張大嘴吵鬧一番。彼此間還會銜咬著堤岸邊的植物莖葉相互拉扯,這是琵鷺們互相認識與熟悉彼此的重要過程之一。
棲地分布
屬朱鷺科的稀有大型涉禽,目前僅在亞洲東部發現其蹤跡,全球僅存六百餘隻,為瀕臨絕種鳥類,台灣台南曾文溪口曾出現多達四百餘隻紀錄。


小水鴨

學 名:
Anas crecca
又 名:
綠翅鴨、小麻鴨
英 名:
Green-winged teal
形態特徵
體長34~43公分,嘴、腳黑色。雄鳥遠看似灰色小鴨,近看頭至頸部為栗褐色,眼周圍暗綠色,並延伸至後頸側,外緣有淡色細邊。背部灰色,並有暗色細紋,肩羽有一白色橫紋。飛行時可見鮮豔的綠色翼鏡,上下緣為白色,上緣略寬。雌鳥身體斑駁呈暗褐色,羽緣較淡,過眼線為黑色。
生態習性
冬天以水生植物、草、莎草及植物種子為食,春夏則覓食水生無脊椎動物。因飛行時可見鮮豔綠色翼鏡,故又名綠翅鴨。每年十月起,數以百計飛至岸邊有植物茂密生長的水池及沼澤,次年三月離開。冬天會出現在鹹水性的溼地或海岸。非常合群,常可見數千隻在海邊或湖面悠遊。飛行速度快,受干擾時可瞬間從水面彈起飛離。
棲地分布
棲息於河口、沙洲、湖泊、沼澤地及內陸溪流地帶或海岸。

水芫花

學 名:
Pemphis acidula J.R.& G.Forst.
形態特徵
為常綠性植物,夏季時有著墨綠的枝葉,冬季則為黃綠色。在綠島的環島公路上,可看見遠方珊瑚礁上海天相接、藍綠分明的美景,此即為水芫花群。植物體具有多數分枝,幼葉和花序被有毛茸;葉對生無柄,厚肉質,長橢圓形,長約1.5~2.5公分,寬0.5~1.5公分;花白色或略帶粉紅,花瓣六片,皺縮狀。
棲地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海岸,在台灣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蘭嶼、綠島及小琉球海邊,緊貼著礁石生長的灌木叢既為水芫花。

台灣生態保育-低海拔地帶















低海拔地帶


北部500公尺至南部700公尺範圍內 亞熱帶闊葉林帶
  本區可稱為楠木類植物的天下,例如大葉楠,其葉大而薄。其他植物還包括了台灣相思樹、大葉山欖、台東漆、台灣油杉、軟毛柿、象牙樹、台灣水、九芎、茄苳等。 動物種類繁多,哺乳類有梅花鹿、穿山甲、野豬、白鼻心、台灣獼猴、野兔等;鳥類有藍腹鷴、朱鸝、大冠鷲、八色鳥、喜鵲、樹鵲、台灣藍鵲、翠翼鳩、領角鴞、紅嘴黑鵯、紅尾伯勞、棕背伯勞、黑翅鳶等。
  兩棲爬蟲類則有翡翠樹蛙、台北樹蛙、莫氏樹蛙、拉都希氏赤蛙、南台草蜥、百步蛇、攀木蜥蜴、褐樹蛙等。偶爾還可見到無霸勾蜓、豆娘、獨角仙、黃裳鳳蝶、鬼艷鍬形蟲。


鬼艷鍬形蟲

學 名:
Odontolabis siva
英 名:
Stag beetle
形態特徵
體長約45~92mm,雌蟲體長約40~60mm,體色為黑色有光澤。雄蟲眼睛下方、頭部兩側具尖銳突起,翅鞘明亮會反光;雌蟲眼緣突起為圓弧狀三角形。頭上具有一對鹿角狀大顎為鍬形蟲之主要特徵,這付大顎是牠們禦敵的重要武器,雌蟲大顎較小。
生態習性
幼蟲蛀食木頭,成蟲則以植物汁液及水分為生。禦敵時,會以其鹿角狀之大顎將敵人擊落地面。成蟲出現於5~10月,夜晚具趨光性,會到有光亮的地方活動。
棲地分布
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蘭嶼、綠島也有分布。

領角鴞

學 名:
Otus bakkamoena
英 名:
Collared scops owl
形態特徵
體型大,獨特有如紅寶石之眼睛為明顯特徵,全身覆蓋栗褐色之羽毛。
生態習性
生性兇猛,主要以弱小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等為食。為夜行性動物,白晝獨處於隱密之樹枝上休息。每年5~6月間繁殖,在洞穴築巢,每窩約產2~3枚白色蛋。
棲地分布
分布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之森林中,及山坡地或鄉間樹木繁茂處。


無患子

學 名: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俗 名:
肥珠子、肥皂樹
形態特徵
無患子是變色落葉喬木,每到秋冬葉則轉黃,果實熟後的果皮富含皂素,去污力強,古時用以洗滌器具、頭髮,葉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小葉5~8對,葉色淺綠,入秋後轉為黃色,為著名的觀賞樹木。葉互生,卵生批針形,基部歪,長9~12公分,全緣,圓錐花序頂生或腋出,核果球形,基部有一突起,孰呈茶褐色並皺縮,種子黑色。
棲地分布
廣泛種植,為本島低海拔闊葉林常見落葉喬木。

台灣生態保育-中海拔地帶
















中海拔地帶

  中海拔地帶包括了1800~2500公尺的暖溫帶針葉林帶及1800公尺以下至北部500公尺以上,1800公尺以下至南部700公尺範圍內的暖溫帶闊葉林帶。這兩帶之間也有針闊葉混生林出現,森林界限不明顯。
一、1800至2500公尺 暖溫帶針葉林帶
  此森林界限不明顯,森林層次複雜,在較低海拔地區,森林的組成受地形及土壤類型影響而有很大差異。
  主要針葉樹種包括了台灣杉、紅檜、扁柏、台灣肖楠等,其中紅檜與扁柏組成檜木林。 動物種類繁多,哺乳類動物包括野豬、山羌、水鹿、台灣長鬃山羊、台灣黑熊、白鼻心、台灣獼猴、赤腹松鼠等。兩棲爬蟲類則有稀有的雪山草蜥、莫氏樹蛙等。鳥類則有冠羽畫眉、白耳畫眉、青背山雀、黃山雀、鉛色水鶇、黑枕藍鶲等,此外還有台灣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

二、1800公尺以下至北部500公尺、1800公尺以下至南部700公尺範圍暖溫帶闊葉林帶
  1800公尺以下,檜木林會逐漸消失。本生態系闊葉樹種以殼斗科及樟科植物為主,並包括台灣掌葉槭。而針闊葉混生林主要為紅檜、扁柏、鐵杉、台灣肖楠等。
  其他植物還包括了厚皮香、1500公尺以下還有烏心石、台灣杜鵑、青剛櫟、太魯閣櫟、無患子、大葉楠、白雞油、雀榕等。
  動物則包括了野豬、山羌、水鹿、長鬃山羊、台灣獼猴、台灣黑熊、白鼻心、穿山甲、赤腹松鼠、野兔、石虎、雲豹等。
  兩棲爬蟲類則有莫氏樹蛙、百步蛇、鮑氏蜓蜥、蛇蜥、斯文豪氏赤蛙等;昆蟲類如長臂金龜、豆娘、鬼艷鍬形蟲、紅圓翅鍬形蟲、大紫蛺蝶、寬尾鳳蝶、曙鳳蝶等。鳥類方面則有藪鳥、五色鳥、紫嘯鶇、藍腹鷴、鉛色水鶇、黑枕藍鶲、白耳畫眉等。

冠羽畫眉

學 名:
Yuhina brunneiceps
俗 名:
褐頭鳳眉
英 名:
Formosan yuhina
形態特徵
身長12~13公分,翼長約6公分;雌雄羽色相同,頭頂上有高聳的暗褐色冠羽,冠羽下方為灰白色,外加兩撇小八字鬍。背部為橄灰色,腹面為黃白色。初、次級飛羽為暗褐色,臉部灰白略帶黃色。頸側有一弧形線斑與過眼線、顎線相連。胸以下略帶黃色,尾下覆羽雜有栗褐色羽毛。嘴為黑色,腳為黃褐色。
生態習性
鳴聲婉轉宏亮悅耳,極為活潑、嘈雜,乍聽下好像唱著「to meet you」。 常成群活動於樹冠,啄食昆蟲及果實。也以花蜜、花粉為食,花期時可見其倒掛在枝頭吸食花蜜。常成群於森林中層或灌叢活動,不懼人,會和山雀、其他小型畫眉混群,群聚性強。有三、四對集體使用一個鳥巢產卵的特殊習性,孵蛋及撫育幼鳥由各親鳥間相互輪流擔任。冬季與白耳畫眉一樣會降遷至低海拔山區避寒。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是中、低海拔山區普遍的留鳥。足跡遍佈海拔700~3300公尺之間,分布廣。


寬尾鳳蝶


學 名:
Agehana maraho (Shiraki & Sonan)
英 名:
Broad-tailed swallowtail butterfly
形態特徵
為大型鳳蝶,成蟲展翅約9.5~10公分;前翅底色為黑褐色,後翅中室及靠中室附近有一白色大斑紋,外緣有一排紅色弦月紋;本蝶與其他蝶種最特別的特徵為尾狀突起,特別寬大,內由第3、4翅脈貫穿,亦為紅色;雌雄形狀斑紋皆相同,但雌蝶體型較大。
生態習性
幼蟲攝食樟科之台灣樹(Sassafras randaiensis);共分為五齡,前四齡幼蟲呈鳥糞狀,末齡幼蟲體色較翠綠;蛹呈灰褐色,以尾部及懸垂絲固定於枝條上,以蛹渡冬。成蝶則出現於每年春夏之間。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產於台灣中、北部1000~2000公尺之擦木林區,以太平山、拉拉山地區較多;分布南界為高雄縣之藤枝。



太魯閣櫟


學 名:
Quercus tarokoensis Hayata
形態特徵
為常綠小喬木,葉呈長橢圓形或卵形,長約4公分,寬約2公分,葉平滑,先端尖銳,基部心形,芒尖細鋸齒緣,具短葉柄。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產,主要分布在台灣東部大理石石灰岩區域,東部底海拔山區,海拔約1200公尺以下山地。

台灣生態保育-高海拔地帶















高海拔地帶

本區受人為干擾最少,各種原始森林或原生植被多能維持原貌。
分布高度包括3000~3500公尺的亞高山針葉林帶及2500~3000公尺的冷溫帶針葉林帶。
一、3000至3500公尺 亞高山針葉林帶
  此區的森林形成台灣山區的林木線,即為森林界限。在台灣的亞高山針葉林帶,最常見的樹種為冷杉,且由於整個森林常僅由冷杉單一樹種所組成,因此又稱為冷杉純林。
在冷杉林下最常見的地被植物為玉山箭竹原,兩者皆為本區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群落。
  棲息於此的重要哺乳動物包括水鹿、山羌、台灣長鬃山羊、台灣黑熊、台灣獼猴、野豬等。鳥類則有帝雉、栗背林鴝、火冠戴菊、岩鷚、金翼白眉、酒紅朱雀、紋翼畫眉等,其他稀有動物包括雪山草蜥、楚南氏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等。

二、2500至3000公尺 冷溫帶針葉林帶
  大約分布在海拔2500~3000公尺之間為冷溫帶針葉林帶,本區主要樹種為鐵杉純林,取代了冷杉林,從中央山脈海拔高度2500~3000公尺之間,由北至南皆由鐵杉純林所盤據,因此又稱為鐵杉林帶。
  鐵杉林下也是以玉山箭竹為主的灌木層;而雲杉則分布於較潮濕且肥沃的區域,阿里山一葉蘭也可見到在本區生長。本區域林相多樣,提供動物豐富的生育地,主要棲息動物包括水鹿、山羌、台灣長鬃山羊、台灣黑熊、台灣獼猴、野豬;稀有動物如雪山草蜥、楚南氏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等也曾發現其蹤跡。
鳥類種類相當多,包括了金翼白眉、酒紅朱雀、紋翼畫眉、栗背林鴝、帝雉、火冠戴菊等。

楚南氏山椒魚

學 名:
Hynobius sonani
俗 別 名:
能高小鯢魚、能高山椒魚、土龍
英 名:
Sonani's salamander
形態特徵
中型山椒魚,全長可達12公分,成體軀幹約5~7公分,尾部呈棍棒狀、體表光滑,顏色變化大,主要為淡褐色、黃褐色或粉紅褐色,身上散佈不規則的粗大深褐色斑紋。眼小突出,前肢細小,皮膚柔軟黏滑。
生態習性
常在高海拔溪流源頭的潮濕泥土、針葉林或高山草原的溪流兩岸發現其蹤跡,喜愛吃食鼠婦及土壤中的節肢動物,棲地在冬天為白雪覆蓋。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僅分布在本島中央山脈海拔3000公尺以上未受干擾的地區。

阿里山山椒魚

學 名:
Hynobius arisanensis
俗 別 名:
台灣小鯢、阿里山小鯢、土龍
英 名:
Alisan's salamander
形態特徵
中型山椒魚,全長可達10公分,成體軀幹約5~6公分,尾部呈棍棒狀、身體外表光滑,顏色為咖啡色或淺褐色,幼小個體偏黑褐色,大部份個體無花紋。眼小且為黑色突出,四肢細小,皮膚柔軟黏滑。
生態習性
喜歡在陰冷潮濕的環境中,白天躲在腐木或石頭底下,晚上活動,以節肢動物為主食,約在冬天低溫季節繁殖,為冰河時期之孓遺生物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之原始針葉林或闊葉林底層近山溪的陰暗潮濕處。


雪山草蜥

學 名:
Takydromus hsueshanensis
俗 名:
蛇舅母、舅母蛇(台語)
英 名:
Hsuehshan grass lizard
形態特徵
外型比台產之同屬蜥蜴都粗壯,體軀幹最長可達6.8公分左右,尾長最大約達體軀幹長2倍左右,體軀幹長雖為台灣產草蜥屬蜥蜴中最大者,但尾巴與身體比例卻為台灣產草蜥屬蜥蜴中最短者,舌頭有明顯分叉,腹面為白色,體色以褐色為主。
生態習性
為日行性爬蟲,主食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喜於高海拔碎石坡或灌叢間雜之裸露地面活動,一旦受驚嚇即躲入碎石堆縫隙或灌叢內。每次可產約2~6枚蛋。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3000公尺之台灣中部偏北之雪山山脈山區。

玉山箭竹

學 名:
Yushania niitakayamensis (Hayata) Keng f.
形態特徵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每年四、五月萌生嫩芽及新葉,葉片呈被針形,葉片表面被黃褐色細毛,七、八月間長滿山坡地,遠看似碧綠如茵的草原,玉山箭竹與一般竹類一樣不易開花,花穗暗紅著生灰黃花五至九朵,植枝高度隨海拔遞增而漸矮短,可從四公尺到三十公分。玉山箭竹的植枝能在密蔽的林蔭中或全日照的各種環境中生長,當它生長於向陽的強風坡面,為了抵擋強風則以低矮灌叢形態出現;而與冷杉、鐵杉、雲杉等林木混生時,植高可達四公尺以上,但在玉山圓柏灌木叢卻極少見到玉山箭竹,除非玉山圓柏受到環境影響不易生存,則玉山箭竹才有生存空間。當森林中其它植物受害死亡之時,也是玉山箭竹大肆繁衍的時機。
棲地分布
玉山箭竹分布在高海拔1800到3300公尺山區,較具代表性的玉山箭竹原為馬步谷、東郡草原、合歡、奇崍山區、中央尖山山區。

台灣生態保育-高山寒原帶















高山寒原生態系

  大致分布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之高山地區,位於絕嶺頂或這些山頂下的不穩定地帶。高山植物群落可區分為兩大類,一為灌叢類的植物群落,又稱為高山灌叢;另一則為生長於碎石坡的草本植物群落。本生態區內風化劇烈,岩層上沒有土壤堆積,加上平均氣溫低,每年約有四個月的冰封期,影響動植物生長。
  主要植物種類有組成高山灌叢的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碎石坡的草本植物則包括了南湖柳葉菜,還有落葉性植物玉山小蘗、具有特殊氣味的玉山當歸。
  動物方面則包括了哺乳類動物:台灣長鬃山羊、水鹿;高山鳥類如帝雉、火冠戴菊、岩鷚等。在一些地方可發現稀有的雪山草蜥、阿里山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


火冠戴菊


學 名:
Regulus goodfellowi
英 名:
Flamecrest / Taiwan firecrest
形態特徵
身長僅9公分,為鳥國中的迷你鳥,白臉上骨碌碌的黑眼睛,看起來像是黑眼圈,眼圈外緣又圍上一圈白色羽毛,加上頭頂上橙黃色的冠羽為其重要特徵,逆光欣賞時特別亮麗。
生態習性
叫聲為「茲、茲─」尖細而高,主要以昆蟲為食。對樹種選擇極為嚴格,僅停棲或覓食於針葉樹。個性活潑,常單獨行動,不停的於針葉樹之枝椏或葉鞘間啄食昆蟲。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至3700公尺之針闊葉混生林。但以2500公尺以上較易見,為台灣普遍之高海拔留鳥。



帝雉

學 名:
Syrmaticus mikado
又 名:
黑長尾雉、海雉、烏雉
英 名:
Mikado pheasant

雄鳥
身長   72~87公分
翼長   21.5~23公分
尾長   52~60公分
體色  全身大部分為深藍色而帶有光澤。背以下之羽毛有藍色羽緣,翅膀則有一白色翼帶,次級飛羽末端則為白色;尾羽長且有白色橫紋。胸、腹部之紫藍色羽毛在適當光線下,羽緣會閃光並呈現魚鱗狀之寶藍斑紋。眼部則為裸露的皮膚呈血紅色。

雌鳥
身長  46~52公分
翼長  18.5~21.5公分
尾長  17~21公分
體色  體型較雄鳥小,全身大致為橄欖褐色帶有淺色縱斑。頭至頸部為暗橄欖綠褐色,眼周裸露,皮膚為暗紅色。飛羽棕褐色,有橙褐色橫斑。尾較短,尾羽為栗色且有明顯之黑色橫斑。胸及腹部羽毛褐色,有黑色斑點或白色箭頭形斑紋。
生態習性
習慣邊走邊覓食,食性廣,包括木本、草本植物之嫩芽、果實、種子及昆蟲、蚯蚓等。雄鳥羽色較艷麗,雌鳥則多為暗栗褐色。主要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及箭竹原中。個性謹慎,遇干擾時常緩緩躲入草叢中,較少驚飛。
棲地分布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中、高海拔2000~3000公尺之森林下層濃密矮竹叢或箭竹原中。



南湖柳葉菜

學 名:
Epilobium nankotaizanense Yamamoto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橢圓形或圓形的葉呈對生或互生形式密集生長,花朵頂生,色彩紫紅色,花萼四裂,花辦四枚。南湖柳葉菜喜生長於陽光充足的裸岩地形,植枝矮小,有如一片草坪,每年六至九月開花期,一片紫紅花海,非常壯觀,常令登山者陶醉其中,但往往阻礙行走。
棲地分布
南湖柳葉菜主要分布於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區一帶,其他山區少見。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宜蘭賞鯨之旅-鯨豚之介紹(五)



【大翅鯨】 別名:座頭鯨,台灣俗名:海崎,是非常活躍的大型鯨,素以壯觀的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與胸鰭拍水而有極高的知名度,為最容易鑑識的鯨魚。獨特的尾鰭通常從遠處就可以分辨出來;近距離觀察時,多突瘤的頭部,以及長的胸鰭不是誤認。


【長吻飛旋原海豚】台灣俗稱:白肚仔、尖嘴仔。因時常有躍出水面飛旋翻滾的動作而得名。嘴尖、體色都具有明顯的三層色區是他極易辨識的特徵。體長約70~240公分,體重可達80公斤。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海豚之一,是非常有活力的動物,我們可以經常看見他們,從海面跳躍出水面,然後在空中360度轉體的空中表演,雖然有研究單位任為,這樣的行為是海豚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有人認為只是單純的嬉戲行為,飛旋海豚時常會非常迅速靠近船隻,從他們與船隻的互動來看,應該是比較願意親近人類的海豚吧。


【瓶鼻海豚】台灣俗稱:大白腹仔。絕大部份人對於海豚的印象,幾乎都來自他們,也是擔任海洋育樂世界的表演者,通常嘴吻短粗,但也有例外的,體形粗壯背部呈黑灰色,腹部下呈現灰白色,體長100~390公分,體重660公斤,個性十分的好動、粗野、活潑。當瓶鼻海豚群體出現時,則會有魚躍、高跳等豐富的海面行為。

宜蘭賞鯨之旅-島內風光(四)



『龜山朝日』遠自清代,即已是「蘭陽八景」之一,而今在蘭陽百景中,仍是璀璨的一顆明珠,目前屬軍事管制區,歷來的藝術家常以龜山島作為歌詠描述的對象,也是創作的靈感泉源。宜蘭農漁民的生活,亦和龜山島密不可分,因此便產生「龜山那崁頭,大雨隨時到」等等俚諺,十分有趣。
而龜頭會噴氣、龜尾會擺動,更使人相信它是一隻活的靈龜。島上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還可發展成為自然教室。「龜山會轉頭」這句俗話,通常被指為「不可能的事」,但是在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點所看到的龜山島,真的是形貌互異,各有特色。

宜蘭賞鯨之旅-龜山島(三)



龜山島屹立在太平洋,為宜蘭縣天然地標,位於台灣東北角近海約12公里的海面上,島嶼面積計2.90平方公里,東西長3.3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海岸線總長約10公里,因外貌酷似浮龜而得名,為目前台灣唯一確定的活火山。
龜山島地勢分為龜首(高239公尺)、龜甲(海拔高398公尺)、龜尾,長(1000公尺)三大部分,島上居民曾經多達759人 。
(1967年),後來因為島上物資缺乏、交通不便,生活相當不易,龜山人紛紛移往本島,1967年龜山島被劃入軍事管區,將龜山人集體遷村移往現今大溪仁澤社區。
宜蘭縣內只要無山丘阻擋之處都可以看到龜山島,全台灣最為特殊醒目的地標之一,龜山島海域為台灣三大漁場之一,是鯨、豚迴遊必經之路,放眼世界各地,人類與海豚的接觸幾乎僅止於在「海洋公園」生於台灣島的我們,何其有幸,不僅如此,龜山島還被視為蘭陽平原的守護神,是宜蘭縣民共同信仰圖騰。
而龜山島也不負眾望的在民國89年8月1日正式開放民眾登島,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管理處,為保護龜山島自然生態環境,每日登島總人數以350名為原則,自92年3月起登島總人數增加為每日400名、假日500名,就讓我們一窺龜山島神秘之面紗吧!!!

宜蘭賞鯨之旅-鯨船介紹(二)

船 名:凱鯨號
乘客人數:94人
安全配備:救生衣100件、救生圈4個、救生筏4個、減火器等,乘客意外險 120萬,第三責任險120萬。
備 註:每艘船均有嚴格檢驗合格之登島賞鯨之娛樂船





船 名:新福豐168號
乘客人數:85人
安全配備:救生衣100件、救生圈4個、救生筏4個、減火器等,乘客意外險 120萬,第三責任險120萬。
備 註:每艘船均有嚴格檢驗合格之登島賞鯨之娛樂船




船 名:超級星號
乘客人數:90人
安全配備:救生衣100件、救生圈4個、救生筏4個、減火器等,乘客意外險 120萬,第三責任險120萬。
備 註:每艘船均有嚴格檢驗合格之登島賞鯨之娛樂船

宜蘭賞鯨之旅(一)



全世界的鯨豚種類共有七十九種,曾在台灣海域出現的有二十七種,出沒在龜山島海域的鯨豚種類多達17種,數量十分可觀。鯨和海豚均屬於海洋哺乳動物,而鯨是海洋體型巨大的動物,其中最大者為藍鯨,體長可達30公尺以上,體重可達200公噸,其他體型較大的鯨類大多屬於鬚鯨類,牠們以濾食浮游動物和小型魚蝦類為食,在台灣海域曾經出現過的包括藍鯨、大翅鯨、灰鯨、布氏鯨、塞鯨、長鬚鯨和小鬚鯨等。齒鯨也經常出現在台灣海域,其中有抹香鯨、喙鯨、虎鯨、偽虎鯨、領航鯨等。根據調查東北角海域是鯨豚最會出現的海域,幾乎每次賞鯨,每次看的到,沒有一次例外的,而且經常成群出現,有時數量高達上千隻,場面十分壯觀,由其當牠們在海面翻滾或拍擊海面,甚至成群凌空跳躍的場景,也讓人印象深刻,最常出現的種類為長吻飛旋海豚、熱帶點斑原海豚、瑞氏海豚(花紋海豚)、弗氏海豚、瓶鼻海豚、長吻真海豚等。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第三章之五:珊瑚生命與珊瑚礁魚類








珊瑚是最長命的動物!
大部分動物的年齡都不容易判斷,但珊瑚卻是個例外,原因在於珊瑚會因應季節的變化,累積形成較疏鬆或較緊密的骨骼。如果進一步將骨骼切成薄片,便能運用X光攝影發現它具有一明一暗的年輪勺比像樹本年輪一般,科學家們便可由此推算出珊瑚的年紀了。
事實上,珊瑚的生長速率十分緩漫,每年大約僅增長一公分左右,所以,水底下那些 五、六十公分高的珊瑚,其實都已經存活至少超過半僩世紀了。換一個角度想,這些好不容易長成的珊瑚若遭遇人為破壞,,至少也得再經過五、六十年,才能再長回原來的大小。 所以,當讀者有機會到海邊浮潛、觀賞珊瑚礁海域美景時,務請用心體會珊瑚長成的不易,小心步伐!不要濫踩、濫敲珊瑚!
在綠島海域南寮漁港外的這株微孔珊瑚,,高達十二公尺,以珊瑚每年生長一公分的速率推估,,這株微孔珊瑚應該已經有一千兩百年的壽命了,也就是說從元 朝、宋朝時代,還沒有漢人居住、僅有少數南洋移民起,這株珊瑚就已經生長在綠島海域了。 如果不要受到太大的人為或環境干擾,這株微孔珊瑚應該可以一直生長、存活下去,因為珊瑚沒有老化現象,永遠不必檐心變老!年齡愈大、長得愈大的珊瑚,愈不容易死亡。







珊瑚的年輪照片。


















五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


很多珊瑚礁魚類是吃素的,也就是草食性的,因此能夠抑制藻類族群的生長,當然直接對珊瑚礁生態系的平衡有著極為正面的幫助。 珊瑚礁魚類不太容 易養殖,很難長期存活在水族缸裡,所以,奉勸各位對飼養熱帶魚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養海水熱帶魚!別因一時興起而迫使魚兒面臨生存危機,改飼養以淡水水 草為主的生態缸吧!










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魚類大約有一 千五百種,是海裡最引人注目的 一群。(綠島)
成群的三線雞魚幼魚,是珊瑚礁區的常客。(圖內)























躲在片狀珊瑚背後,,只露出頭部 的大海鰻,,牠最大的敵人是人 類。(南灣)




















第三章之四:如何形成珊瑚礁與差別










珊瑚是如何形成珊瑚礁?
珊瑚生長時會分泌碳酸鈣,形成鈣質骨骼,經年累月後,珊瑚群體內的骨骼累 積量相當可觀,加上其他生物如:貝類、石灰藻、有孔蟲等也會分泌鈣質骨骼,膠 結在一起便逐漸形成大塊的礁體,即所謂「珊瑚礁」。
一旦形成珊瑚礁,造就出一個棲所多樣化的三度空間,便容易吸引更多種類的生物在此一同生活;所以說,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種類歧異度最高的生態系。不過,形成礁體的前提是珊瑚必須生長得夠快,才有可能形成珊瑚礁;換言之,只有 在光照充足、溫度較高的熱帶淺水域,才會有珊瑚礁的分布。









軟珊瑚和石珊瑚有什麼差別?




軟珊瑚和石珊瑚有什麼差別,顧名思義當然是石珊瑚摸起來像塊大石頭,而軟 珊瑚摸起來像塊肉似的囉!到底這個差別是怎樣形成的呢?雖然兩者分泌的都屬碳 酸鈣骨骼,不過,石珊瑚分泌的骨骼是連續的,新分泌的骨頭接連著舊的骨頭,所 以便形成連績的一大塊了;而軟珊瑚所分泌的,卻是彼此不相連的小骨針,所以整體觸感就是軟的囉。
事實上,台灣石珊瑚和軟珊瑚的種類都很多,而旦在墾丁海域,這兩類珊 瑚都生長得很好,是世界各地海域所少有的。






軟珊瑚的每個珊瑚蟲,各有8隻羽狀觸手,同步伸張、收縮之奇妙景象,是綠島海底常見的景觀

軟珊瑚的骨針,一般長度都在1公分以內。


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web01/coral/p1-7.htm


http://www.pts.org.tw/~web01/coral/p1-6.htm

第三章之三:珊瑚繁殖後代及常見種類















珊瑚如何繁殖後代

每年三、四月,台灣南部海域最大的海洋盛事,該屬「珊瑚產卵」了!
沒錯,大部分種類的珊瑚是卯生的,每年春季末,珊瑚會將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同時排放到水層中,在砷祕的大海裡,隨海流漂浮進行體外授精,形成新的生命。受精卵 發育成胚胎後,會經過「變態」過程而形成單一珊瑚蟲,這是珊瑚生命 史中附著生活的開始。
不過,仍然有某些種類的珊瑚會透過胎生方式來繁衍後代,牠們會將受精卵留在體內發育一段時間,等幼苗發育到相當階段以後,才釋放到水層中去尋找合適的著生地點。
浮游的珊瑚幼苗也許眾多,但在水層載浮載沈的過程中,可能有著相當高的死亡率;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順著水流、漂移到很違的地方,在新環境中著苗、生 長,繼續繁衍後代。








台灣常見的珊瑚




火珊瑚是造礁珊瑚中唯一會釋放小水母的,研究人員正在檢查水母體是否已經成形。(南灣)



海鞭也算是珊瑚的一種。牠們可以靠頂端斷落形成新的群體。 (:綠島)





















這株不到五公分高的軸孔珊瑚,年紀可能只有幾歲。 (南灣)










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web01/coral/p1-5.htm
http://www.pts.org.tw/~web01/coral/p1-4.htm

第三章之二:珊瑚的生長與多樣面貌













珊瑚是靠什麼過活?

提起珊瑚,大部分人的第一個迷惑應該是:「珊瑚到底是植物,還是 動物?」為什麼它好像有著植物的外觀,卻又有著動物的攝食特性?從生物 學的觀點來看,珊瑚是動物,珊瑚蟲(最小的生活單位)由許多細]包組成, 牠會利用擺動的觸手,捕抓海水中的小型浮游動物來當作食物;但卻又因為 身體無法移動,而必須依靠水流將浮游動物帶到身體附近來;所以,水流強 勁的海域通常也是珊瑚生長良妤的區域。
除了依靠觸手補食以外,大部分的造礁珊瑚細胞內又具有可行光合作用 的共生藻,這些單細胞的共生藻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會把許多養分傳送 給珊瑚(宿主),而提供珊瑚另一個生存鴕量的來源。事實上,在光線充足 的淺水域裡,珊瑚單靠充足的陽光,就能 間接從共生藻那兒得到足夠代謝需要的所 有能量,因此,對珊瑚而言,生存水域的 水質是否清澈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在一窺珊瑚礁絢麗的風貌以 後,會很希望能夠在自己家裡養一缸珊 瑚,但是,家庭裡的小型水族缸很難提供 珊瑚完整的生存條件,因此,懇請大家不 要在自家養珊瑚,如果想觀賞活珊瑚,不 妨勞動筋骨、外出走走,到大型水族館或 墾丁海域遊憩、浮潛吧






圖中那一顆顆黃色球形的細胞,就是造礁珊瑚細胞 內的共生藻,而逶明的長條則是珊瑚的刺絲胞,可 以射出毒針,捕捉小生物

















珊瑚運用觸手,來捕食海水中許許多多的小型浮游動物。 (圖管星珊瑚,南灣)












珊瑚的多樣面貌


珊瑚是屬於腔腸動物,其最小生存單位是「珊瑚蟲」,珊瑚蟲具有觸手、口、腔腸、體壁等。單一的珊瑚蟲可以以分裂或出芽方式形成更多的新珊瑚蟲,這時眾多的珊瑚蟲就稱之為「珊瑚群體」,珊瑚就是利用這種增加珊瑚蟲數目的方式來生長。
珊瑚群體中每一個珊瑚蟲的外形、構造、功能雖然大同小異,但牠們彼此的連 結方式卻不相同,這也就是為何有那麼多不同外觀形狀珊瑚的原因了。
不同的外形是否有著不一樣的功能呢?截至目前的枓學研究顯示,珊瑚的外形和「如何取得光線以行光合作用」、「如何有效捕抓到水流中的浮游動物」,以及「如何迅速排除泥沙、沈積物」確實有著很密切的關係。